潮新闻 记者 陈宁 实习生 牟书瑶
坐落杭州市钱塘江岸的雕像“钱王射潮”。记者 俞碧寅 摄
盛夏时节,西子湖畔难以抵御游人的热心,天南海北的人们慕名而来,于山水之间捕捉杭州这座城市的共同神韵。咱们跟从省社会科学院前史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徐吉军,来到素有“西湖榜首祠”之称的钱王祠。
一座梧桐映衬之中的庄重塑像前,刚好有家长给孩子叙述着“钱王射潮”的典故。不由想问,今日的中国人,为什么还在一遍一遍回味这个陈旧的故事?
“读懂了‘水’,就能读懂这座千年古城。”徐吉军带咱们来到间隔钱王祠不远处的吴山,登高远眺。眼前,山水相依的杭州城开阔起来。在这幅天然画卷上,千年西子湖与“母亲河”钱塘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治水才智
“吴越国的水利工程,至今还‘活着’。”徐吉军这样点评“钱王射潮”的现实意义。他翻开手中的《钱塘江通史》,将五代十国与“水”的故事娓娓道来——
钱塘江,曾是吴越国最重要的水系,但由于地形低洼,河水入海途径不畅,这儿一度成为其时我国海潮灾祸最频频、最严峻的区域之一,给两岸大众的出产日子带来严峻困扰。为此,吴越国敞开了轰轰烈烈的治水举动,我国古代严重水利建造工程之一的钱塘江捍海石塘由此摆开建造前奏。
“咱们这片土地上,自古就有征服天然的勇气与才智。”徐吉军说,管理钱塘江水的决计,与大禹治水的精力一脉相承。“捍海石塘的影响仅次于长城和大运河。”他介绍,依据《海塘录》《咸淳临安志》等史料记载,钱镠动用20万军民建立了钱塘江边的捍海塘,从六和塔至艮山门,长达上百里。
徐吉军以为,吴越国治水的才智,不止于“堵”,还在于“疏”。在构筑海塘的一起,钱镠将钱塘江与太湖水系、江南运河与浙东运河等重要水系进行疏通。“整个水系互联互通,让城市的天然生态到达一种平衡。”他说。
斗转星移,雄壮的钱塘江一向与杭州城相伴相生。今日,百里海塘早已沉积在人们的脚下,一座“钱王射潮”的青铜像令人遐想,千百年前,钱江潮水奔涌,钱王千箭齐发直射潮头,是何般光景?
城市脉息
捍海、治洪、筑塘……浩荡浩瀚终成沃壤平原,一座“腰鼓形”的城市雏形初现,奠定了杭州成为“东南榜首州”的格式。
坐落上城区九睦路109号的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依然保留着这一段前史的踪影。步入一层遗址厅,玻璃地面下,展现着一段海塘遗址的原貌,人们走过这十几米以竹笼、石头、巨木为资料构筑的“海塘”,感触前辈管理水患的决计。一旁的3D屏幕上,动态复原了古人修塘筑堤的画面,具象化地出现跨过千年的治水才智。
随后,咱们来到二层的海塘文化厅,钱塘江与西湖成为展陈的主角。散布在杭州城表里的两处重要的风景名胜,对“水”的诠释各有千秋,而实际上,它们互相紧紧相连,是隐形的水利“调理器”。
“治水的才智,不只在于治水自身,还在于发挥调理城市水系的重要作用。‘控江保湖’是钱镠的水利战略,为保证杭州城大众日子和出产用水的安全,他又在钱塘江北岸的运河入江口建筑龙山、浙江两闸。”徐吉军说。这一方闸门犹如前史的枢纽,联通西湖与运河之间的水文头绪。
疏浚西湖,钱镠建议“大众以西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他大兴西湖水利,集防洪与灌溉为一体,保证鱼米之乡旱涝保收。他为杭州大众留住了一泓清水,也留下了“留得西湖翠浪翻”的美谈,西湖从咸水湖变为内陆淡水湖,成为真实的大众之湖。直至北宋时,苏东坡管理西湖时仍连续了钱王设定的包含居民饮水、农田灌溉、航运在内的西湖七大功用。
一江一湖一运河的科学布局,有如城市的脉息,由古及今,润泽一方大众,让城与水调和共生。
向海而兴
自捍海石塘建筑始,钱塘江关于杭州的影响便已逾越年代的限制。
“现在看来,钱镠保卫的不只是一方钱塘,更是经过这片浩瀚将吴越国与大千国际相连。”徐吉军慨叹道,管理了钱塘江水,吴越国真实成为向海而兴之国,是浙江走入海洋年代的起点。
一条通往国际的水路就此翻开,《册府元龟》与《宋会要辑稿》等书中记录了吴越国海上交易的茂盛现象,丝织品、茶叶、瓷器与书本等,泛舟钱江,扬帆起航。海外的香料、马匹、药材、砂金、木材、火油(即石油)等也不远万里,来到杭城。
眼前,满载货品的轮渡顺着水流慢慢进入城市,联通两岸的大桥上车辆疾驰。大莲花旁,静候的垂钓者与漫步的行人在落日之下悠闲自在……水,孕育“钱塘自古富贵”,这般生机与繁荣气愤,也将涌向更远的未来。
“吴越国的水利工程,值得铭记,更值得代代传递。”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郎旭峰说,不久后,吴越国海塘的考古陈述就将问世,“我信任,关于吴越国与水的故事,对今日乃至于往后的人们,都有深入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